在材料科學領域,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是研究材料光學性能、結構特性及應用潛力的重要工具,其核心是通過分析材料對紫外光(200~400nm)和可見光(400~760nm)的吸收、透射或反射特性,揭示材料的微觀結構、成分及功能。以下是其在材料科學中的具體應用場景:
一、半導體材料的光學性能表征半導體材料(如硅基材料、量子點、鈣鈦礦等)的光學性能與其能帶結構密切相關,UV-Vis 可通過吸收光譜分析關鍵參數:
禁帶寬度(Eg)計算:
半導體材料的吸收光譜在 “吸收邊”(吸收系數急劇上升的波長)處的波長 λg,可通過公式 Eg(eV)=1240/λg(nm)換算為禁帶寬度。例如,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禁帶寬度直接影響其光吸收范圍,通過 UV-Vis 可快速篩選適合高效光吸收的鈣鈦礦組分。量子點尺寸分析:
量子點(如 CdSe、PbS)的吸收峰位置隨尺寸變化(量子限域效應):尺寸越小,吸收峰藍移(波長變短);尺寸越大,吸收峰紅移(波長變長)。通過 UV-Vis 吸收峰位置可反推量子點尺寸,指導其在發光二極管(LED)、生物成像等領域的應用。
二、納米材料的光學特性研究納米材料(如納米顆粒、納米片、納米管)的光學行為與其尺寸、形貌、表面修飾密切相關,UV-Vis 是快速表征的核心手段:
納米顆粒分散性與穩定性:
金屬納米顆粒(如金納米顆粒 AuNP、銀納米顆粒 AgNP)因表面等離子體共振(SPR)效應,在特定波長有特征吸收峰(如 10~30nm 的 AuNP 在 520nm 左右有吸收峰)。若顆粒團聚,吸收峰會寬化且紅移,通過 UV-Vis 可監測納米顆粒在溶液中的分散狀態及穩定性。納米復合材料的界面作用:
當納米顆粒與基體材料(如聚合物、金屬氧化物)形成復合材料時,界面相互作用可能改變其吸收特性。例如,石墨烯與半導體納米顆粒復合后,UV-Vis 吸收光譜的變化可反映二者的電荷轉移效應,為光催化材料設計提供依據。
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材料科學中通過對 “光 - 物質相互作用” 的分析,為材料的結構設計、性能優化及應用開發提供了量化依據,尤其在半導體、納米材料、光催化材料等領域,是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不可或缺的表征工具。